为何松江是“上海之根”?学者追溯上海的历史
关于上海,许多人能够对它近代以来的历史侃侃而谈,而更早以前的上海什么样却未必了解。近日,12月2日,资深城市设计师、景观建筑师严炯做客行知读书会,带着读者踏上“寻根之旅”,看看上海地区如何从远古走向现代。
为什么松江是“上海之根”?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严炯将目光放在了如何阐述“上海地区”这一概念上。上海地区的历史文化从哪开始的?上海地区的建制沿革怎么演变的? 通过讲解与追溯,严炯向读者阐释了“冈身”是什么,以及在6000多年以前,上海的文明文化在原始社会的发祥地是从哪里来的。冈身是一种地理现象,就是古海岸线一侧是平原地貌的起点,而另一侧是海水。这是吴地特有的叫法,因其地势高爽而得名;也有贝壳堤的叫法,因其间满布的贝壳残骸得名。这些称谓是不同地区的人对同一件事物的不同命名,实际上无论是冈身还是贝壳堤,都具有相似的地理分布和成因,对这一地区的先民和地区的发展具有同样的意义。据志书记载,吴淞江以南有沙冈、竹冈、紫冈等三条冈身。其中位于今天闵行区马桥镇至今金山区漕泾镇一带的沙冈年代最为久远,也是几条冈身中最西面的一条。而冈身遗址就是沙冈的一个片段,坐落在漕泾镇沙积村的高宅基。 冈身的存在使得当时上海的土地免受海浪侵蚀,给予此地先民安全的生存环境。大约距今六千年前起,人类活动的遗迹开始出现在冈身以西的上海地区,后逐渐东扩至冈身之上。宋代以来,冈身在吴地的地方志中多有被记载,其内容包括冈身名称的变更与确认,坐落形态的描述,冈身地带的农业生产活动及其水利状况等。冈身是上海远古文明的摇篮和“孵化器”。 上海的山体集中在松江一带,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中的双子山在设计之初就以松江“九峰三泖”为自然原型。九峰三泖为上海西陆的发源地,也是古代江南水乡沪渎风貌的一个代表。这里群山蜿蜒,湖光岚影,景色秀丽,曾吸引过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登临、泛舟或结庐隐居,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画卷。
寻根上海,不能忽略上海地区的史前文化遗存。在“新晋网红”广富林以前,上海地区还有更古老的良渚文化、崧泽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在松江地区,差不多5500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居住的痕迹。春秋战国时期,上海地区最早的地名“华亭”从何而来?秦汉时期上海首个县治——海盐县城在今天的哪里吗?从何时起,松江有了一个极雅的别名“云间”?对于这些问题,严炯都一一作答。 唐天宝十年,设华亭县,这是上海地区第一个独立建制的县城,也是上海地区城市发展的起源。 宋真宗时期,在此地设立上海务,之后又设立管理商船贸易的市舶分司,标志着上海从一个农业渔业为主的小村落,转向有商业活动和官方税务机构的集市,城市形态开始萌芽。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设立上海镇。商业成为此地的关键词之一。 到了元代,华亭县升为华亭府,后又改为松江府,复置华亭县。1294年,松江始建府署。正是在元代,黄道婆从海南回到上海县。于是,明时《上海志》称松江府“衣被天下、可谓富矣”便有了来源。 至清嘉庆年间,上海有了7县1厅(华亭县、娄县、上海县、川沙厅、南汇县、青浦县、金山县、奉贤县)的格局,属江苏省苏州市布政使管辖。这个时期上海虽然经济发达,但政治地位不高,属于江苏省松江府上海县,直至开埠。 在严炯的讲述中,几个关键的数字,记录下上海的历史变迁:6000——上海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1000——“上海”一词有记载出现;700——上海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