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老年性听力下降那些事

2024-04-16 12:26:36 作者:梅 玲 来源:东方网

据国家民政部最新发布的《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2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20978 万人,占总人口的 14.9%。另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报告显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还在加剧,这无疑加重了国家的疾病负担。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障碍患者的比例显著增加。据最新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6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听力下降的发病率高达65%以上。据此,推算2022年末时,我国即已有超过18202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因此,我国老年性听力障碍人群的数量是庞大的,也是不容忽视的。那么,老年性听力下降有何危害?如何早期发现老年性听力下降患者?如何对老年性听力下降患者进行康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健我们的耳朵?

老年性听力下降的临床表现及特征

“哎呦!最近我耳朵响起来了!”

“我(耳朵)越来越不耐噪了。现在周围声音稍微响一点,我就听不清楚别人说什么啦!“

“现在,他们(家人)声音小一点,我就听不清楚。”

“他们(家人)说话,大点声,声音听得到,内容不理解。”

以上是最常见的老年人关于自己听觉功能的主诉,也反映了老年性听力下降患者的症状特点。早期患者常表现为“噪声环境下聆听困难、小声听不清、耳鸣”。此时,大部分患者并不会主动到医院就诊,觉得还能凑合,处于“将就期”。当老年性听力下降的患者出现“大声听不清、只听其声不解其意时”,其听力下降往往已经很多年了,此时处于“困难期”。因此,老年人的听力下降具有渐进性的特点。为了早期发现老年性听力障碍,当老年人出现了耳鸣、噪声环境下聆听困难,小声听不清等症状时,请立即到医院就诊。条件允许,老年人最好定期到医院检测听力,及时了解自己的听力状况。

听力障碍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大杀手

“我还能听得见,只是声音小了不行;等听不见了再说。”

“我年纪也大了,又不到哪里去,聋了就聋了吧!随它去了!”

老年人出现了听力障碍,即使是轻度听力下降,能否采取这种听之任之的冷处理方法呢?老年性听力障碍有哪些危害呢?

   由于听力下降,首先会影响老年人自身同他人的言语交流。由于听觉-言语交流障碍,听力下降的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下降。不仅表现在团体活动中,例如:朋友聚会;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例如:菜市场买菜。因为听不清,听不明白,听力下降的老年人为了避免人际交往中的“尴尬”,而主动采取降低参与度的方式,回避听力下降带来的交流障碍。久而久之,此类老年人社会孤独感增加,社交退缩,精神健康受损。老年人容易变得孤僻、易怒,焦虑、抑郁,甚至出现认知障碍。听力下降是老年痴呆的高风险因素,也已得到科学研究证实。因为听力下降,老年人的避险能力也受到影响。由此可见,听力下降导致了患病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下降。不仅如此,听力下降也影响老年人家庭的和谐,对老年性听力下降患者的家人也有不利影响。一方面,老年人觉得很委屈,“你知道我听不清,你大点声不就好了吗?!”家人也很委屈,“我已经很大声了,我都说了好几遍,你还是没听明白,跟你讲话,我累死了。”家人与听力下降的老年人交流时的压力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言语交流一旦出现障碍,和谐的气氛难以维系,家庭成员间亲密关系容易遭到破坏。对听力下降人群的日常交流伙伴的研究还发现,其社会参与度也是下降的。因此,老年性听力障碍不仅影响患病老年人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其家人的生活质量也有不利影响。

老年性听力障碍能用药物治愈吗?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年龄大于60岁的人群中,22.28%的人听阈在正常范围;60.62%的人有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2.4%的人有传导性听力下降,例如中耳炎;14.70%的人有混合性听力下降,既有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又有传导性听力下降。可见老年人听力障碍主要以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为主,即感受声音的细胞和(或)神经病变引起为主,而人耳内感受声音的细胞数目在出生时即已是恒定的,一旦细胞出现了死亡,目前,尚无方法使其再生。因此,针对大部分老年人的听力障碍,尤其是感音神经性的,是没有特效药物对其进行治疗,使受损的听力恢复到正常水平的。

助听器--听力障碍老年人的福音

   老年人出现了听力障碍,怎么办呢?助听器可谓是听力障碍老年人的福音,尤其是对辨音能力尚好的听力障碍的老年人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在临床上,听力下降的老年人验配助听器有几个误区:

1)等到听不见了,再配也不迟!

2)将助听器作为一件普通的商品,认为随处买来即可使用;

3)我也不到哪里去,戴一个能听见声音就可以了;

4)戴了助听器后,摘了还是听不清,助听器没效果?对助听器有依赖了?

针对以上误区,有以下解释:

1)前已述,老年人听力下降是个进行性发展的过程。即使是轻度、中度的听力下降也会影响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听力下降若不及时干预,“静”处理会加速听觉处理疾病(表现为:听得见声,不解其意)的出现,此时涉及听觉中枢的病变,即对言语声的解码功能受损;再者,完全听不见等同于眼盲,此时验配助听器,犹如眼盲戴眼镜,效果不佳。综上所述,听力下降应尽早干预。早干预近远期效果更佳。2)每个人的基础听觉-言语感知水平、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各不一样,同款助听器,不同人员的调试,同一个人佩戴的效果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助听器只有专业的人员经过合理的调试后,才可佩戴使用;2)双耳聆听具有空间定位、双耳加成、双耳静噪的作用,提高噪声环境下的聆听效果。以及前文提到的“静”处理的不良影响。因此,双耳听力下降,应双耳都干预。3)助听器是一个助听设备,无法改变听力下降患者自身固有的听力状况,不具有治愈、预防听力下降的效果。因此,患者“佩戴助听器听得清,摘了后听不清”不是助听器无效,而是听力下降的表现,是对助听设备需求的表现。

   综上所述,有听力障碍的老年人应当:1)到专业的机构、由专业的人员调试的地方验配;2)双耳、可持续的验配。若条件许可,尽量选择高质量的助听器;3)助听器的调试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一旦发现助听器减效,应及时向验配的听力师反馈。从点滴做起,保护老年人听力

作者:梅 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耳鼻咽喉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