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药物副作用知多少:揭秘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和5-羟色胺综合征

2024-04-16 18:25:19 作者:车在前 来源:东方网

药物副作用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除了预期的治疗效果外,药物对身体产生的不良反应。这些副作用可能轻微、短暂,也可能严重、持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药物副作用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至关重要。

药物副作用的发生原因有很多,包括药物的药理作用、个体差异、药物相互作用等。在用药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性别等因素综合考虑,尽量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然而,即使是在恰当的用药情况下,部分药物仍然可能产生不可预测的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两种罕见的药物相关疾病: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Neuromuscular Blocker Malignant Syndrome, NMS)和SS(Serotonin Syndrome,SS)。这两种病症均由药物引起,二者都涉及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但具体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

NMS,有人简称为“恶性综合征”,是一种服用神经阻滞剂后产生的少见却可能致命的并发症,多见于“抗精神病药”,最早于1960年Delay等发现并首先报道。

NMS患者通常在用药2周内出现症状,但有时仅用1剂便可出现,也可能在用药数年后才出现。防治呕吐的药物有时也可造成NMS,但不太常见。NMS还可见于帕金森病患者,常与停用某些药物速度过快或降低剂量有关。

病因:几乎所有的多巴胺(DA)拮抗剂都与NMS的发生有关,分为以下 4 类:

1)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氟哌啶醇、奋乃静、氟奋乃静、氟哌利多、硫利达嗪等。

2)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氯氮平、利培酮、帕潘立酮、奥氮平、喹硫平、氨磺必利、齐拉西酮等。

3) 治疗恶心、胃瘫的多巴胺受体阻滞药物:丙氯拉嗪、异丙嗪、曲美苄胺、硫乙拉嗪、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等。

4) 治疗抑郁症及情感障碍的药物:阿莫沙平、碳酸锂等。

因单一用药而导致的NMS,绝大多数因为药物加量过快。抗精神病药的剂量过大、加量过快、胃肠道外给药,合并用药或频繁换药,也容易导致NMS的发生。

发病机制:是中枢DA受体阻滞和原发性骨骼肌缺陷。

1) 抗精神病药占据了DA受体:抗精神病药对 DA 受体具有高度亲和性,使 DA 不能与其受体正常结合,改变受体的敏感度,从而竞争性抑制 DA 能递质传递的作用。

2) 排空或耗竭 DA:部分药物具有此作用,破坏了多巴 - 胆碱能平衡,使 DA 的抑制作用减弱,则胆碱能作用占有优势,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

3) 肾上腺素能受体受到阻滞:从而产生低血压、心动过速、尿潴留等自主神经症状。

4) 药物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导致高热。

临床表现:三联征包括高热、肌肉僵硬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心律不齐、血压不稳定、出汗异常等)。患者可能还会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如意识模糊、幻觉、定向障碍等。NMS病情非常严重时,还可能引起心脏问题、肾衰竭、危险的血凝块和感染等其他严重问题。

诊断:没有哪种检查可明确有无NMS,但是需要鉴别诊断,可行脑部CT、MRI、腰穿和脑电图,检测有无感染或其他问题。NMS的诊断通常是基于临床表现,特别是高温、肌肉僵硬和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的三联征。实验室检查可能显示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尿液中肌红蛋白也可能呈阳性。

治疗:NMS患者需要住院接受监测和治疗。立即停用导致NMS的药物。并进行支持性和对症治疗,如抗惊厥药物、肌松剂、胰岛素治疗以降低血糖水平,可能还需要抗生素治疗和机械通气。

5-羟色胺综合征

病因: SS是一种潜在的危及生命的药物反应,通常与服用导致5-HT水平升高的药物有关,如某些抗抑郁药、催眠药、镇痛药和刺激剂。如下:

(1)三环类抗抑郁药:氯米帕明及其他三环类抗抑郁药;

(2)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舍曲林、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西酞普兰;

(3)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吗氯贝胺、氯吉兰、异卡波肼;

(4)其他抗抑郁药:曲唑酮、奈法唑酮、文拉法辛;

(5)抗焦虑药:丁螺环酮;

(6)抗癫痫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

(7)止痛剂:哌替啶、芬太尼、曲马多、喷他佐辛、羟考酮、氢可酮;

(8)抗呕吐药:昂丹司琼、格拉司琼、甲氧氯普胺;

(9)抗偏头痛药:舒马普坦;

(10)减肥药:西布曲明;

(11)抗微生物药:利奈唑胺、利托那韦;

(12)中枢性镇咳药:右美沙芬;

(13)致依赖性物质: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麦角乙二胺、5-甲氧基二异丙基色胺、叙利亚芸香;

(14)食物、草药类:色氨酸、南洋森属植物人参、贯叶连翘提取物;

(15)其他药物:碳酸锂。

机制: 5-HT在神经系统内积蓄,过度激活突触后5-HT受体,导致5-HT能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其发生可能是治疗性药物使用、某些药物过量使用所致,或由于同时服用两种会彼此刺激 5-羟色胺受体的药物时意外发生的药物相互作用。所有年龄组均会发生 SS。

临床表现:通常在服用影响血清素受体的药物后 24 小时内开始出现。症状严重程度可能不尽不同,包括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意识模糊、震颤)、心血管系统症状(如高血压、心动过速)、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和肌肉症状(如肌阵挛、肌肉僵硬)。

症状通常在 24 小时内消退,但症状可持续更长时间,具体取决于身体分解药物所需的时间。

诊断:正在服用已知会引起SS的药物的患者出现典型症状。无特异检查可进行确诊,但可能需要检测血液和尿液,以排除导致高热和类似症状的其他疾病,并识别并发症。

治疗:立即停用导致血清素水平升高的药物,并进行支持性治疗,如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可能需要用到抗惊厥药物和肌肉松弛剂。严重病例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根据需要给患者降温。患者的体温可能需要经常或连续测量。还可能需要其他治疗器官功能障碍的措施。有时,如果症状不能迅速消退,可给予5-羟色胺阻滞剂,如赛庚啶。

NMS和SS是两种不同的药物反应,但它们都与药物使用有关,并且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反应。

两种疾病的相同点:

1) 都是药物引起的严重副作用,都可能导致生命威胁的临床状况。都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2) 都涉及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

3) 部分药物既可以导致NMS,又可以导致SS。

4) 二者治疗均需停药及对症处理。

两种疾病的不同点:

1) 二者病因不同,相对而言,导致SS的药物种类更多,更难确定病因。

2) 二者机制不同:NMS通常与神经阻滞剂有关,而SS与血清素水平升高有关。

3) 症状不同:NMS的特征性症状包括高热和严重的肌肉僵硬,而SS的症状更加多样化,还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

4) 治疗不同:除了对症治疗,SS可使用5-羟色胺阻滞剂赛庚啶进行治疗。

虽然NMS和SS都与药物使用相关,但它们有着不同的药物类型、发病机制、症状特点和治疗方法。由于NMS和SS都是潜在的生命危险,因此在使用上述药物时应谨慎,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如果出现任何异常症状,应立即停止服用相关药物,并寻求医疗帮助。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专门的监测和治疗来管理这些药物的相互作用和潜在的副作用。

作者:车在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