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记|选择一座城,成就一个人
“选择一座城,成就一个人!”文章标题的这句话,出自杨浦区委书记薛侃在“人民城市首提地,才聚杨浦高校行”主题宣介活动首站清华大学上的演讲。他讲了三个跨越世纪“人与城”共融共生的精彩故事,并承诺将竭力提供贴心的政策、暖心的服务、舒心的环境,助力大家在杨浦实现人生价值。接下来,杨浦还将在南方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一流高校进行主题宣介。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杨浦一口气拿出上百个优质岗位,邀请莘莘学子在这里成就事业,收获幸福。揽才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令人振奋,也从侧面反映出,杨浦经济社会发展迅猛蓬勃,正是用人、成就人的好时机。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杨浦的历史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外资涌入上海,杨树浦路率先实现工业化,建成中国最早、远东最大的杨树浦发电厂、水厂、煤气厂等13个大机器时代的标杆。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业国有化转制,国内第一家自来水厂、发电厂、机械织布厂等众多“第一”均诞生于此。那时,杨浦滨江聚集了60万产业工人,工业产值占全国5%以上。在这方水土的滋养下,杨浦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勤奋创造。
1990年,上海产业结构大调整,杨浦传统大工业优势不再。十年间,杨浦工业企业由1200家减少到200多家,产业职工由60万人减少到6万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由25%缩水到3%。一夜之间,“先行者”变成了“困难户”。杨浦有句话口口相传,父母们常常用它“激励”子女——“好好读书,跳出大杨浦”!以现在的眼光看,这句话有点粗浅、短视,在那个时代却被奉为励志金句。理解了它,也就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几十年来,杨浦为什么一直是教育强区。当然这是后话。
回到历史中去,老工业基地转型,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想走的人就让他走吧”,留守的杨浦干部群众没有退缩,迎难而上,走出一条适应产业革命浪潮、振兴城市发展的路子。这一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2003年到2009年是创新突围阶段。杨浦首创性地提出并实践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先进理念,找到了城区转型发展的创新源头、动能和路径,探索体制机制的进步。
2010年到2018年是创新拓展阶段,杨浦被确定为上海唯一全国首批的国家创新试点城区,进一步申报了杨浦创新转型急需的土地资源,科教资源、人才资源,集聚大量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初步形成了城区创新发展竞争力。
2019年至今是创新创业阶段,以数字经济、创意设计、智能制造等为核心,基本形成现代化产业。美团、抖音、B站、得物、叠纸等互联网“大厂”在内的7000多家数字经济企业在此链式集聚、拔节生长,低空经济、新型储能、具身智能等新领域新赛道加速布局、竞相绽放。飞速发展的杨浦已经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知识密度最大、创新浓度最高的地方之一。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杨浦滨江时,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理念。“人民城市理念实实在在改变了杨浦”,薛侃说,“人民”二字分量千钧,其背后的发展观和方法论,深刻照映着当下的现实需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必须用最好的资源服务人民,也要用更多机遇成就每个人”。
比如,有着浓厚清华基因的启迪之星上海公司就落地于杨浦,一批清华学子的科技成果在这里孵化转化、成长壮大。就在上个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建系55周年首场科技成果转化路演会在这里成功举办,清华校友创立的可立克魔、苹芯科技等项目现场签约入驻。
再比如,今天的人才招引宣介会上,杨浦带来上百个线上线下非常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优质岗位,不仅面向清华,也面向北大、北理、北航、中央美院等首都一流高校,让青年才俊施展才华、放飞梦想。
如今,杨浦凝聚人的力量愈发强大。越来越多的杨浦人民有了这样的共识:杨浦今天的成就,是人民创造的;杨浦未来的发展,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从人的聚散离合,看城的发展轨迹,也就理解为什么薛侃要说人与城的相生相融。杨浦区委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这对杨浦干部群众,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杨浦跨越世纪,年复一年,用最具体、最务实的方式,让人刮目相看。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