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启动新一轮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培育28名学科带头人、16名中医传承人
静安区卫生健康系统日前举行“贤聚静安 才涌医林”人才政策发布会,启动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新政。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静安计划通过新一轮“十百千”卫生人才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现代中医师承优选名单,培育28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技术骨干和优秀青年人才,16名现代中医传承人,投入1400余万元建设25个中西医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
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领航是关键。区卫生健康系统持续更新配套政策,不断引育人才、集聚人才、成就人才。
“我在2019年通过人才引进来到静安区中心医院工作。在静安这个大平台上,我们不断深化和华山医院的合作,共同成立肢体功能重建中心(MDT),拓宽业务覆盖面,提高整体科室实力,使我院骨科从默默无闻到南部静安人民信得过的品牌。”静安区中心医院曲志伟博士说。
静安区老龄化程度高,患有髋部骨折、关节疾病的老年患者不断增多,对于家门口的骨科医疗需求非常迫切。对此,静安区中心医院自主引进的曲志伟博士作为骨科项目负责人,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填补了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单髁置换、椎管内腰骶神经移位、腕关节镜、微创髓内固定等技术空白。
有些患者年龄很大,还伴有各类基础疾病,其他医院收治审慎,也多倾向于保守治疗,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曲志伟将患者的感受放在首位,积极整合各科室力量,发挥技术优势开展多项手术治疗,极大地提升了老年人骨折的治愈和康复率。
“群众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曲志伟说。他带领团队先后获得了区级课题一项,上海市科委创新计划项目一项,并作为主要项目负责人申请中国医学科学院项目一项,还率领医院医疗队远赴新疆支援当地的医疗健康事业。
如今,曲志伟已经担任静安区中心医院副院长,在技术和管理上得到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如曲志伟一样的各领域高层次专家,在“十四五”期间静安卫生健康系统共引进了16名,同时新招录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123人,为卫生健康事业开源引“活水”。在他们的带动下,各级各类人才不断涌现,期间累计有277人申请并通过高级职称评审,全系统在编高级职称人员占比从8.4%提升至13.83%,共计数百位专家担任国家级、市级学会主委及委员。
在人才的持续赋能下,学科建设也硕果累累。静安区中心医院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卒中后肢体瘫痪的诊治、康护体系建设获评国家级重点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中国社区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闸北中心医院,区卫生健康委、区中医医院等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静安卫生健康系统累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个,国家工信部5G+医疗健康应用项目1个。在先后两轮上海市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中,区属医疗机构13个专科入围并取得显著进展。
静安区还聚焦中医药人才体系建设,推动传统医学事业根深叶茂,全面开花。静安区被国家五部委确定为上海市唯一儿童青少年肥胖中医药干预试点区;2024年以上海市总分第一的成绩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
“为了进一步更新配套人才政策,我们征求了医疗机构的意见,面对面地和人才开展座谈,还参考了各地政策情况,取长补短。”静安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这次着重增加了‘特色团队’引进,增加了享受补助的学科种类,不同梯次人才的适配性更强,条件更加细致,尤其是对于特殊情况按照‘一事一议’的规则,为特别优秀的人才预留了空间。”
近年来,区卫生健康系统先后修订完善绩效工资实施方案、规培医师补贴、公租房补贴等优惠政策,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综合保障和有序引导。“十四五”期间共惠及安居保障租房补贴507人,发放约698万元;规培医师奖励补贴265人,发放约679万元。同时,协助解决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事宜,完善待遇、身份、职业发展等配套,增强岗位吸引力。通过薪酬定向激励,引导公立医疗机构临床主治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定期工作,助力人才的柔性流动。先后两轮启动区级重点学科建设系列项目,34个优势学科得到区级项目孵化。
以上种种措施,最终汇聚融入了在本次发布会上揭晓的《静安区关于促进卫生健康系统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静安将通过3至5年的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卫生人才队伍,实现全区卫生人才队伍规模、结构、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推进“健康静安”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